房價背後代表的指標意義:客層分階
我們都知道,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,如:地段、屋齡、建材、工法、建商、基地完整性、格局、規劃等,我會稱這些為「自然因素價格」。
而另外一種,可能影響房價的因素,如:有心人士惡意操作、或該時期因選擇不多而造成剛性買盤的虛胖增價、或屋主決心出售超破盤價殺出,我會把它視為「非自然因素價格」。
我們今天撇開後者「非自然因素價格」的情況,來討論房價背後代表的意義。
在歷經數次買賣媒合,看到買方的反應都差不多:
1.想買好建商、想買屋齡新、想買好地段、想買管理好的房子,都會哀"好貴"。
2.而買到相對低單價、相對高坪效、相對稀有(價格卻平實)的房子,都會暗自竊喜"便宜,賺到了"。
一樣是花費不小的金額取得房子,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心態差異?看起來後者的消費滿意指數大於前者。但,我們必須要知道,一項產品昂貴或低廉,自然有其道理。
你買好建商,很大部分是在買他的售服,與入住後是否住得安心。
你買屋齡新,就是在買一個保值與爽度。
你買好地段,就是在買一個便利。
你買管理好,就是在買一個門面與居家生活品質。
當你在murmur很貴的時候,以某個層面去看,也許你該感到開心,因為該社區住了一群跟你認同社區價值的人,所以大家一起被貴進來了。而這群住戶,對自己周遭事物普遍都有一定水準的要求,自然不會太好搞,所以社區營運也不用太擔心會荒廢到什麼樣的程度,而這也讓社區房價穩定度高。
而那些追求價格導向的客層,對他們來說,價格上的佔便宜,就是最直接的回饋了。至於你跟他說什麼社區管理、生活品質、機能、保值等,他們又何嘗不想追求?但,金錢就是最殘酷的事實啊!
寫了一堆,其實就是同溫層的概念。沒有誰的選擇是絕對的好,唯有瞭解自己的需求,才能讓所支付的價款,得到最大的受益。
我知道這很難,因為大部分的人,常被週遭的人嘴碎而影響決定。